《红楼梦》里一共写了多少个人物?有问题,找度娘,可度娘给出的答案也莫衷一是,有说四百多,有说七百多,还有九百多一说。但无论哪种说法,一致的总归是:《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繁杂。贾府上上下下三百多号人物,主子、丫鬟、小厮、清客一大堆;围绕着贾府或者跟贾府有关联的人物,仙界的、人间的、宫里的、王府的、官场的、庙里的,三教九流,大概这九百多人物的说法还是靠谱的。作者曹雪芹真是个写人物的高手,《红楼梦》里人物个个都有自己的秉性、特征,不带重样,即使是只出场一回,甚至是短短几行文字的人物。
就像是一出戏,观众的目光往往聚焦在几个主角身上,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配角和跑龙套的。然而,蒋勋的“青春红楼系列”里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红楼梦里的配角和跑龙套的,正如书名--《微尘众》一样,他写的是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刘姥姥、贾瑞、秦钟、焦大、蒋玉菡、王狗儿、北静王、张友士、戴权、马道婆、二丫头、门子……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无名无姓,粗心的人甚至不记得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出场。
看了一辈子《红楼梦》,讲了半辈子《红楼梦》的台湾美学名师蒋勋,是将《红楼梦》做为佛经来读的。这些《红楼梦》里的芸芸众生,在蒋勋的眼里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微尘众”,多到如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在六道中流转。而曹雪芹在静观来来去去、碎为微尘的众生,各自有各自的因果,各自要了各自的冤业
本回描述到宝玉被打,宝玉让晴雯去给林黛玉送旧手帕。林黛玉见后又动情的哭了。喜欢蒋先生说的这个观点,以前我们总觉得爱情的结局 应该是“终成眷属”,但其实,从爱情的本源来说,难道不是有情人心意相通,就是结局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过程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每天都有结局。 林黛玉是孤独的,因为她太深情,太敏感,太容易动情。 好在此生遇到了一个灵魂伴侣---宝玉。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这个我曾坚定以为的爱情..
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少让少年做主角,因为总觉得他们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青春多持一种比较排斥或批判的态度。在戏台上,主角很少是小生,大部分是老生,因为只有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磨难,才有一种生命的苍凉,这是中国美学的奇特之处。
重新喜欢上的人物还有宝玉。他不是“多情公子”,是“地母”,守护着身边美的一切。充满着爱,有同理心,细腻,可爱,用他的广阔撑起执着,对抗现实。他有深情,有大爱。“一个少年连花瓣都不忍残踏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有了一种非常高贵的东西,就是对生命的理解和爱惜”。
书里的另一个主题讲“因果”讲“执着”。因果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事非偶然皆因念起。“执着”很有趣,红楼梦是讲空的,讲“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又每一刻都在执着。“人到底该不该领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执迷、眷恋、牵挂、执着构成,彻底领悟的时候,大概就是要走的时候。”
“执着”是个很美的事情。生命有所坚持,才有所凭依,才不会真正孤独。黛玉、晴雯、尤三姐,她们这种对抗性的坚持,是壮烈的,会让人心痛,可是很美。这是《红楼梦》要赞颂的事。
还有些同生活,同美有关的小感悟。比如“美不是知识,是一种生命状态,能不能感受到那个美,是人的一种福气”,比如“文化教养里最该学习的是对每个存在着的生命的敬重,包括对天地间最卑微的存在”。
我们并不认为礼教不应该存在,可是如果只有礼教而没有性情,就会变成做作和虚伪;只有性情而没有礼教,就会变成滥情。二者之间有一个平衡。在大部分以男性为主体的主流文化中,在只讲礼教而无性情的社会里,《红楼梦》很明显的强调男性主流文化中要保有性情的部分。
有没有发现,花园常常是人们散心、疗伤的地方,因为花园中基本上是山水,是自然。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所以我们的山水画这么发达,山水诗这么盛行,园林建筑这么发达。山水是可以帮助人们心灵痊愈的。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东方人大多不会投身宗教,尤其在文人的世界,他们会走向山水。
而是另外一种甜蜜,他们之间有牵挂,有争辩,还有赌气,其实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等到没有什么架好吵时,大概就无情可谈了。
因为对于青春的“强说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