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5, 2011

(许琳采访)汉语需突出文化魅力 借助全球热实现“软推广”

国家汉办成立于1987年,是由国务院1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其职能是协调各部委,把对外汉语推广当作国家的、民族的事业来对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出去。此后成立的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据许琳介绍,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正发挥着新的重要的作用。
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且扩大了国家外交的舞台
日本文化来源中华文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二手文化”。但是日本人很懂得把握机遇,以其高超的手法巧妙地利用“日语热”推销本国的文化,汉文化圈, 使许多西方人相信日本文化代表了整个东方文明
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的契机扭转这一局面。许琳认为,“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大事业,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
如何让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真正结出中国文化的果实?作为孔子学院总部理事长,许琳提出:“孔子学院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她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产品,特别在向国际上推广的时候,就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以产业、市场的方式来运作。语言推广不走产业、市场之路是绝对没有发展前途的。
强行推进形成一个“汉考”市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对汉语考试进行分类、分级和灵活化,大学生、小学生、成人都有自己的考题。“改革的主导思想是,采用激励机制,把汉语学习的压力变成动力,让那些觉得学汉语‘进门’难的人,‘出门’很容易。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进汉语教育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进而形成长效市场。一直被视为对外汉语推广“瓶颈”的教材问题、师资培养问题,乃至整个队伍建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来解决。如何让价值观和习惯都与中国人不同的外国人觉得汉语教材实用?出发点是“他们要学什么”,而不是我们“让他们学什么”。目前国内输出的汉语教材都不可避免带有母语的痕迹。未来的对外汉语教材开发必须是多媒体、网络带路。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制作语言教材的方法,毕竟二十年前外国就有“followme”这样生动有趣的录像教材了。
民间机构的合作在未来会有更大空间,希望更多的公司加入到汉语推广队伍中来。据悉,国内英语教育的最大品牌“新东方”已提出:只要给政策,他们可以做到如同推广英语一样推广汉语。

突出汉语的文化魅力

  一般认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经历过两个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所招收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学习汉语渐成热门。尤其90年代末以来,全球范围“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育和现在的汉语国际推广的区别
  一、从内容上看,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有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有学者指出,任何语言的背后一定是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一种文化,教授语言也就是在传播文化。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过多地偏重了语言尤其是发音的训练,但汉语之所以能够传播,除了其语言的功利性外,关键还是有文化底蕴的魅力作支撑。离开了文化魅力这块基石,语言的力量辐射未必能够像经济要素的流动那样深远。比如许多外国孩子对中国的武术感兴趣,来华夏令营首先选择去河南少林寺。一开始主办方还担心他们水土不服、生病,结果孩子们一个个练得特来劲,夏令营结束了还不愿意走,说下一年还要来。通过学习武术的过程,让他们了解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就是文化的推广。
  二、从方式上看,过去有些人把汉语教育当作精英教育。所谓的“精英道路”,就是在对外国人教汉语时必须要板正,不能在语法上有错误,说出来的话必须优美,必须从说话人的身上就能看出汉语真美。后来的事实证明“精英道路”走不通,原因一是用教中国人语文的方法去教外国人学汉语难以奏效,二是培养出来的“精英”数量太小,和中国的大国形象、急切提升软实力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对外汉语推广首先要大众化、应用型,让人愿意亲近、了解汉语,不普及哪来的精英?
  三、从目的上看,对外汉语教育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封锁,而且主要以第三世界为传播对象;后来则突出其经济功利性,很多人学习汉语是出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考虑。但是,汉语的国际推广仅仅依靠语言的功利性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建立孔子学院的目的,是使官方的文化交流计划、民间的文化互动、师资力量的投放和培训、新型文化表现方式的运用等,都上升到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层次,使汉语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进而使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以国际化视野打造实力

走民间化道路也好,还是政府主导也好,都必须以国际化视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力。孔子学院应该是一个中外平等交流的平台,就像有些外方院长反映的那样:办孔子学院是支个桌,它可以将各国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最终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为加强和深化对各国孔子学院办学的指导和服务,总部决定建立几个专项委员会。比如: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与经济发展委员会、财务督导委员会、质量评估委员会、法律咨询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负责对总部教学质量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包括教师培养、教材开发。这些委员会要由中外双方组成。许琳说,这些措施都是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她发现打开大门,矛盾更易于解决,风险反而要小。
  对外汉语推广是对中国文化实力的一种检验、一种挑战。在许琳看来,目前最大的困惑,一是所谓的“软实力”难以数字化、量化。孔子学院也好,文化走出去也好,对国家“硬实力”的贡献如何?“软实力”和“硬实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于数据不全,又无公式,更没有模式,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二是汉语国际推广主力队伍走出去的能力还必须进一步提高。本来要求汉语教师要在国外留过学,或有过工作经历,但现在看来还不能完全适应外国要求。因为很多人在留学时只是埋头读书拿文凭,未能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而现在一下子以主人的身份当教师,难免不适应,特别是公共关系和开拓市场能力欠缺。
  许琳提出,长远看,汉语国际推广应该建立一支专职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并有足够的后劲。这支队伍是“民间大使队伍”。“文化推广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过程,拓展合作空间的过程。汉语国际推广的当务之急是,学习、提高走出去的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