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6, 2011

搭乘文化的东方快车——全球孔子学院速览(世界博览2008)

这之后,中国的海外文化传播开始从学术象牙塔里逐步走出来。首任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侯湘华表示,中心将凸显其“民间性”.它的大门既向主流社会.也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然而.由于主办机构的特点,她主要还是以筹办一些大型、高端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主,严格说仍属于“阳春白雪”,而非“下里巴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商贸和旅游往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开始来到中国,汉语水平成为了他们来华的第一道门槛。国内的对外汉语专业也开始遍地 开花,然而还是有些难以“消化”。教育部门感到,有必要主动走出去。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 构,并开始考虑借鉴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2004年3月,国务委员陈至立提议,以中国儒家文化代 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将这个即将诞生的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2004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合作建设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协议,协议签订后的正式筹办却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了,而第一所正式挂牌的实体孔子学院则是在韩国首都首尔。
与 文化部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相比,教育部的孔子学院项目着眼于语言文字教育,似乎更实用.面向的阶层也更宽。更大的优势在于,教育部下属的众多直属高 校,为基层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使得后者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教量上发展迅猛。截~-2007年12月.就已建成210所, 其中,亚洲64所,欧洲73所,美洲51所。非洲16所。大洋洲6所.2006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也正式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 组”,并成立办公室作为常设管理机构(简称“国家汉办”)。这四字之差表明.被动的“教学”开始转向主动的“推广”。
孔子学院里不光教语言.也担负着一定的文化交流功能。因此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之间的职能也开始逐步走向融合。文化部在其2007年10月的一份工 作总结中讲道,截至当时.“经国务院批准拟建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经达到15个,与陆续建成的将近200所孔子学院互相配合。”
“孔子”之争
国 家汉办孔子学院处的李卓负责联系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他当初读大学时学的第一外语就是马来语.因而他现在的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然而令他头疼的是,至今马 来西亚还没有一所正式挂牌的孔子学院,这让他感到遗憾。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在他们眼中,“孔子学院”的名字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宗教 机构,主要任务是推广以孔子为主要信奉对象的“儒教”,而不仅是汉语。
这样的担心在国外并不少见。在德国柏林一座公园的孔子雕像底座上. 就用德文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当然已经涉及到价值观。有人认为这象征着中国可怕的软实力,有人则认为这是宗教侵犯。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 成在采访中告诉我们.这仅仅只是一个名称.她的主要工作还是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而用汉办主任许琳的话说.只要在国际上办汉语学校,就自然有传播中国 文化的作用
德国人马克斯?韦伯在他研究东方精神的著作《懦教与道教》中曾说,“懦教‘理性’是一种秩序的理性主义……本质上具有和平主义 的性质。”一个世纪后.孔子学院热的兴起将这一讨论从学术界开始拉向国际社会.并且日趋白热化。从汉学到儒学.到儒教,再到孔教,关于孔子的定位似乎越缩 越小.争论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架势。而韦伯的同乡、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汉学家罗梅君则认为,“对于德国普通民众来说,孔子就意味着中国,是一 个重要的‘象征’。”持有类似看法的西方学者不在少数。实际上,在孔子学院内部.孔子也从来没成为单一的崇拜对象,除了标准像更为惹人注目以外.孔子和老 庄、毛泽东在中国文化课本里出现的频率应该不相上下。中国文化这道大餐.和洋洋大观、百无禁忌的中餐菜谱一样。开放得很。
而在中国学者、 外交学院教授曲星看来,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更大的深意在于外交上,因为孔子是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的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这对于推广 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很有好处。孔子主张的“和谐”、“和平”,强调的“和而不合”正是中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
不管关于孔子的争论如何,很显然,作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汉语学院”的名字显然不具备“孔子学院”这样强大的感召力和诱惑力。
实际上,孔子学院还远没有到系统输出价值观的程度。据罗梅君教授介绍.目前在德国。关注点主要还集中在中医、电影、气功和风水等相对实用的方面以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上.而对于孔子的思想却关注甚少。仅孔子的德语译名就多达6种。
而 据许琳主任介绍.汉语教学确实在孔子学院中也就是一半的工作。在很多地方.人们是把孔子学院当作“小中国”来看待的.几乎每天都有很多当地人到孔子学院来 看看,其需求各种各样:社区里有人买了中国的商品.像什么高压锅、中国鞋之类.看不懂中文说明,就会拿到孔子学院来问上面写的是什么;有人打算到中国去旅 游.也会先到孔子学院来咨询应该去些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去那里,哪些地方有哪些好的特产;还有人要到中国办事.临时来学几句简单的打招呼的话,问问在中国 需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忌讳,好避免因为言行的误会把事情办砸。孔子学院,更像是一个窗口。
孔子学院似乎被赋予了过多的期望和联想.甚至被看作为儒学懦教复兴的体现。然而这样的争论对孔子学院的建设者来说却是一个遥远的话题。许琳表示,如果什么都要等,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会错失复机。
后来居上的超级连锁店
孔子学院最初的借鉴对象——德国歌德学院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发展。目前总共还不到200所.平均下来一年也就开办个三所左右。而孔子学院仅经过三年的发展,就已超过210所.算下来平均每四天就开办一所,是歌德学院发展速度的30倍。个中秘诀何在?
在 白石桥首体东侧的一个高层写字楼里,我们见到了“孔子学院”的绿色标志,这里就是国家汉办目前的办公所在地。办公区分上下两层.其中一间大办公室里是汉办 的孔子学院处——全球孔子学院真正的“指挥中心”。而在德胜门附近去年刚落成的孔子学院总部大楼,则是他们未来的新址。
汉办主任许琳将孔 子学院处的工作打了个比方.说就像是在战争年代.一个战役打完,连战场都来不及清理.下一仗就又开打了。在汉办,大家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干活.既要按照北京 时间工作.又要按照世界其它地方的时间和外方联系沟通。看上去的确很像一家跨国大型连锁集团的“总部”.只不过她和国家的联系更紧密.而且是非营利性的。
《孔子学院章程》对此做了解释。在2007年的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章程》第四条“孔子学院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新增了一条补充条款:“孔子学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教学服务条件,其积累用于孔子学院持续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事 实上,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院”。与具有独立馆舍的歌德学院不同,除了德国杜塞尔多夫等少数几个地方以外,绝大多数孔子学院都是依托于国外某大学 的汉学系或相关机构。与中国国内的一所大学结对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硬件全部由外方负责.中方主要负责提供品牌授权、质量标准、相关资料,以及提供教师帮 助开展当地的师资培训等。对新设置的孔子学院,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而年度项目经费则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
众 所周知.特许经营是比直营更快的“圈地”方式。这种合作办学、特许经营的模式的确使得孔子学院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与此相比,歌德学院采用的却是 “直营”.而非“特许”,不仅资金主要由德国政府提供.从盖楼到组织教学也几乎全部是“亲历亲为”。这自然使得两者的数量增长不可同日而语。就连歌德学院 中国总院院长阿克曼也不得不承认,孔子学院的这种做法的确“非常聪明”。
孔子学院总部还设有理事会.主席由国务委员陈至立担任.副主席和 常务理事由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文化部、外交部、商务部和围务院侨办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这个架构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组成几乎完全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总部还设有由各孔子学院推荐产生的15名理事.其中10名来自海外.5名来自国内。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1、制订孔子学院章程,建设规划和 评估标准;2、审批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置;3、审核批准各地孔子学院的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和预决算;4、培训孔子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选派中方院长和教学人 员。
从“领导小组”到“总部理事会”。这个区别更像是从一个政府专职领导机构和一个“董事会”的区别,由于吸纳了地方孔子学院人员的参与,有中方.有外方,这使得孔子学院更像具有了某些特许连锁店的特征。
500所之后:倾斜的供求天平
据汉办估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而现在积压在汉办案头、排队等待审批的就已经超过200所。如果说特许经营模式只是加速了孔子学院的扩张.那么对如此多的海外“加盟商”而言.其背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对 此,美国罗得岛大学的校长说得非常坦白——我不是为你.而是为我自己。罗得岛大学是所培养工程师的学校,“现在中国的各种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多的,学了汉 语.我的毕业生才有更好的机会。”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常务副校长也表示,像早稻田这样的私立大学,要办孔子学院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因为“在以后的经济 一体化时代.日本人会早上去上海上班,晚上回东京睡觉。”这些话也许并非夸夸其谈。
如果说孔子搭乘的是一辆文化快车.那么铺轨的却是经 济。在韩国,包括三星.LG在内的一些著名企业已开始将汉语水平作为人员招聘的重要依据;在埃及.会中文的导游拿的工资比会法语的导游都多出一倍。而在英 国,汇丰银行从2001年起就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中文学习项目。孔子学院诞生以后。汇丰银行很快就联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开办了英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共同 参与投资的还有太古集团、渣打银行、英国石油公司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在伦敦,多数非华裔汉语学生的父母来自金融行业,这些父母通过自己的工作感觉到,在 金融行业.中国已经不可忽视。
由于搭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日益强大的顺风车,孔子学院的发展超出了原先的预想。然而遇到的问题是, 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多的机构,师资和教材能否及时到位?组织工作和培训工作能否顺利展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证?就目前来看,种种疑虑并不是杞 人忧天。
据德国《每日新闻报》报道.德国孔子学院成立后,将中文列为主修的大学生增长了两三倍.但一年后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中 国教师迟迟不到位,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语言教材和教学大纲。谈到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难处,汉办副主任马箭飞也说.教师和教材一直是制约瓶颈。
的 确如此。与全球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相比,孔子学院供不应求的压力越来越大。仅填补教师缺口就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几年前,国家汉办公派到国外的汉语教师 还只有六七十人,现在已经增加到几千人.然而比起国际汉语热对教师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据国家汉办预测,到2010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将达到 1亿,而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
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宋丽娴说,希望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内罗毕孔子学院目前的规模已经远远无法 满足需要.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只有3位中国教师,真正教学的只有2人.另一个要从事行政工作。受条件限制.虽然当初报名的人很多,但孔子 学院只能招25人。
去国外的孔子学院教书似乎“看上去很美”,但是汉办后来发现.真正到派遣汉语教师时.并不是所有好教师都愿意去。为什 么会这样?因为国内教师要评优评级,要发表学术文章、出科研成果……而一出去到孔子学院教书,可就什么都耽误了。此外出国教汉语的报酬待遇也不高,400 美金一个月的补贴,甚至还不如在国内教书的收入高,这样一来.有的有能力的教师就不大愿意出去了。而按现行机制.还只能由国内高校来承担外派教师的任务, 孔子学院自身并没有一支职业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
这还只是数量上的。《每日新闻报》还指出:由于中围教师不了解西方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使 得教学无法符合学生的需求。在2007年3月的“国际母语日”纪念大会上,一些学者也指出.孔子学院的教师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汉语表达和对外教学能力,还需 要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并对所在围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均有深入了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然而,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教师来讲,单是“具备 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就已绝非易事。
一面是世界各地爆发频仍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一面是各国文化品牌的“短兵相接”。两个美国人——萨缪 尔?亨廷顿和约瑟夫?奈.分别用《文明的冲突》一书和“软实力”概念为21世纪的多元文化图景做了诠释。不论关于“孔子”的争议如何继续,短短3年即遍布 全球五大洲的两百多所孔子学院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最闪亮的“名片”。
然而另一方面.面对持续升温的海外需求,如何在保证数量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这是任何一个特许经营连锁品牌在发展中期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孔子学院当然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学院热正如当前的经济热一样,虽然不需要“急刹车”。但是也许需要“软着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