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唐)陆羽
茶史
1. 茶起源的传说
秦汉:茶文化的启蒙
魏晋南北朝:茶文化萌芽
唐朝:茶文化形成
宋朝:茶文化兴盛
明朝:茶文化普及
清朝: 茶文化发展
2. 茶叶的分类
3.祛病强身之茶效
4. 妙趣横生之茶事
茶之根在中国
唐代陆羽写了《茶经》三卷,对茶的形状、产的、制茶的过程有详细介绍,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茶圣”。
要想做出好茶,必须有好的茶树,要生长出好的茶树则需要有优越、适宜的自然条件。黄山地区山势高,土质好,温暖湿润,产有毛峰好茶;庐山峡谷幽深,云雾弥漫,产有“云雾茶”;信阳毛尖,茶区山峦、溪流交错;安溪山清水秀,孕育了名茶铁观音;祁门红茶产区,山地林木多、土层深厚,雨量充沛。
中国的长江及其众多的支流如同一张辐射网,为茶叶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途径大概有三种:一是使节出使别国,把茶当成贵礼;而是通过学习佛法的僧侣。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文化,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香播九州。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能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并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思想的交流、自我反省。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到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媒介的转变,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物在中国很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和茶文物遗址,无一不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起源: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民间传说认为神农野外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他尝百草的经验断定是一种药。 东汉华佗《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两汉的茶文化发展,还表现在茶区的扩大上,马王堆出土文物表明,汉朝时期长江中游已经出现饮茶习俗。文学史上,西汉的司马相如从药用和文学的角度谈到茶。
茶文化萌芽-魏:中国自古就有以茶待客的传统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那是门阀制度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官吏皆以斗富为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于是出现“以茶代酒”。逐渐,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效,成为待客、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不仅以自然的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精神世界。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流行。它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表举,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 东晋时江南富庶人士得到暂时满足,终日流连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由于酒容易使人失去雅观,而茶可以使人长饮却保持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于是很多清谈家和玄学家转向茶。这时期,饮茶的方式逐渐进入烹煮的阶段,对方法也开始讲究起来,饮茶种类出现多样化,而且开始具有一定的仪式、礼数和规矩。
茶文化形成-唐: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有一个说法
“比屋之饮”,表明饮茶文化非常普遍,已经进入家家户户。这是的经济发展、文化昌明,社会生机勃勃,为茶业提供各种动力。在这种形势下,唐王朝开始制定关于茶叶的经济法规,以增加财政收入,包括税茶、榷茶(专卖,禁民私卖)、贡茶(专供朝廷使用)。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也有关。茶道从最一开始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在唐代,已有“煮茶法”,并延至后世。所谓煮茶法,是指叶子采摘下来直接煮成羹汤来饮用,就像今天和蔬菜汤。唐代中后期以陆羽式煎茶为主,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入姜和盐等佐料。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开始从皇宫、贵族雅士到社会中下层。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641年入藏时,就曾把茶叶和茶籽随身带人吐蕃,使得以肉食为主的藏民获益良多。
经历茶叶和茶文化启蒙发展,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适应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品茗的茶楼、体育、娱乐场所,有提壶买茶的夜市。这时期,茶仪成为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交友使节的友好手段。下层社会更是生机勃勃,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这时,煎茶法由于复杂繁杂开始走下坡路,新兴的点茶法成为时尚,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五大环节。宋代开始有了系统的制茶法。此时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团,汤社,民间开始有斗茶的风气,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是汤色和汤花。宋代还讲究分茶的艺术,技术高超的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很多美妙的图案,寄托文人的闲情雅兴、培养艺术创作灵感,体现精致的品味。宫廷内还有绣茶,宫外人难得一见。
茶文化普及-明代:为去除奢靡之风,减轻老百姓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度改革,用散茶代替茶饼进贡。茶饮的方式也发上巨大改变,朱权《茶谱》对茶品、茶具、饮茶方式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讲求“本性”和“真味”,反对华丽茶具。明朝的茶叶形式得到真正的飞跃发展,黑茶、青茶、红茶、花茶等茶类出现和扩大。青茶即乌龙茶,一种半发酵茶。这时的泡茶法是将茶放在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的便捷方法。泡茶法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骊茶和品茶等。台湾地区的功夫茶就是以明清的壶泡法发展而来。明朝开始,品茶开始对自然美和环境美提出要求。“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唐伯虎等画作有表现。
清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出现很多新的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对茶树生长规律和特性的掌握也有很大进步。茶园管理方面,在种植时有了关于灌溉施肥等更加精细的要求。清代各种茶馆、茶档成为百姓重要的活动场所。会友、吟诗,商务会谈等,有时充当排解百姓纠纷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涌现大量悦耳的茶歌。
现代:茶艺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在紧张繁忙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炼过程,感悟酸甜苦辣的人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文化,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香播九州。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能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并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思想的交流、自我反省。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到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媒介的转变,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物在中国很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和茶文物遗址,无一不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起源: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民间传说认为神农野外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他尝百草的经验断定是一种药。 东汉华佗《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两汉的茶文化发展,还表现在茶区的扩大上,马王堆出土文物表明,汉朝时期长江中游已经出现饮茶习俗。文学史上,西汉的司马相如从药用和文学的角度谈到茶。
茶文化萌芽-魏:中国自古就有以茶待客的传统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那是门阀制度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官吏皆以斗富为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于是出现“以茶代酒”。逐渐,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效,成为待客、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不仅以自然的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精神世界。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流行。它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表举,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 东晋时江南富庶人士得到暂时满足,终日流连青山秀水之间,清谈之风继续发展。由于酒容易使人失去雅观,而茶可以使人长饮却保持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于是很多清谈家和玄学家转向茶。这时期,饮茶的方式逐渐进入烹煮的阶段,对方法也开始讲究起来,饮茶种类出现多样化,而且开始具有一定的仪式、礼数和规矩。
茶文化形成-唐: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有一个说法
“比屋之饮”,表明饮茶文化非常普遍,已经进入家家户户。这是的经济发展、文化昌明,社会生机勃勃,为茶业提供各种动力。在这种形势下,唐王朝开始制定关于茶叶的经济法规,以增加财政收入,包括税茶、榷茶(专卖,禁民私卖)、贡茶(专供朝廷使用)。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也有关。茶道从最一开始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在唐代,已有“煮茶法”,并延至后世。所谓煮茶法,是指叶子采摘下来直接煮成羹汤来饮用,就像今天和蔬菜汤。唐代中后期以陆羽式煎茶为主,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入姜和盐等佐料。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开始从皇宫、贵族雅士到社会中下层。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641年入藏时,就曾把茶叶和茶籽随身带人吐蕃,使得以肉食为主的藏民获益良多。
经历茶叶和茶文化启蒙发展,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适应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品茗的茶楼、体育、娱乐场所,有提壶买茶的夜市。这时期,茶仪成为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交友使节的友好手段。下层社会更是生机勃勃,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这时,煎茶法由于复杂繁杂开始走下坡路,新兴的点茶法成为时尚,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五大环节。宋代开始有了系统的制茶法。此时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团,汤社,民间开始有斗茶的风气,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是汤色和汤花。宋代还讲究分茶的艺术,技术高超的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很多美妙的图案,寄托文人的闲情雅兴、培养艺术创作灵感,体现精致的品味。宫廷内还有绣茶,宫外人难得一见。
茶文化普及-明代:为去除奢靡之风,减轻老百姓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度改革,用散茶代替茶饼进贡。茶饮的方式也发上巨大改变,朱权《茶谱》对茶品、茶具、饮茶方式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讲求“本性”和“真味”,反对华丽茶具。明朝的茶叶形式得到真正的飞跃发展,黑茶、青茶、红茶、花茶等茶类出现和扩大。青茶即乌龙茶,一种半发酵茶。这时的泡茶法是将茶放在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的便捷方法。泡茶法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骊茶和品茶等。台湾地区的功夫茶就是以明清的壶泡法发展而来。明朝开始,品茶开始对自然美和环境美提出要求。“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唐伯虎等画作有表现。
清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出现很多新的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对茶树生长规律和特性的掌握也有很大进步。茶园管理方面,在种植时有了关于灌溉施肥等更加精细的要求。清代各种茶馆、茶档成为百姓重要的活动场所。会友、吟诗,商务会谈等,有时充当排解百姓纠纷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涌现大量悦耳的茶歌。
现代:茶艺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在紧张繁忙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炼过程,感悟酸甜苦辣的人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