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5, 2016

蔣勳: 中國歷代知識份子的美學修養

摘錄自蔣勳著[中國歷代知識份子的美學修

唐朝知識分子「對立的統一」
我想跟大家談一個中國知識份子美學修養中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我想藉唐宋的知識份子來說明,美學修養恰好是使我們的生命由狹窄的現實擴大到生命情懷的東西, 只有在美學的領域中,敵人間可以相互讚美。武則天篡位時,駱賓王寫<討武曌檄>討伐,武則天對這篇文章是一句一句的讚美,他為其中的美,以及文章背後動人 的生命情懷而讚美。這時他以自己是個帝王來思考,應該有包容的氣量,而不是以她自身來思考。這種氣度是美學,只有美學可以讓人寬容、讓敵人不再是敵人。現 實功名利祿的鬥爭終有一天會過去,人可不可能在另外一個世界有和諧的對話。美是一種統一,更是一種對立的統一。他為整個唐代歷史樹立了一精神,到了玄宗, 這是一個真正的美學時代的來臨。……白居易寫了<長恨歌>,來記錄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們其實很容易忘了這個人是皇帝。<長恨歌>中最感人 的事他恢復了人的本性,好像一切帝王的功業都比不上一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深情、「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眷戀。只有在美學中,現實世界中一切的高低、貴賤、貧富都會變得平等,變成人對人的態度。知識份子的美學修養其實就是人的本性的對待關係, 只是我們常因為禮教而忘了這種本性。白居易最精彩的作品還有<琵琶行>,他在江邊為朋友送行,聽一個琵琶女彈琵琶有感,他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識」,聽到了這樣的樂曲,他突然覺得這個身份、教育和他不對等的琵琶女,其實是在這個生命裡面共同分享喜悅、分擔憂傷的人,他把她視為一個對等的人,所 以聽到最後會「江州司馬青衫濕」。這是非常純粹、深情的人性對話,這種東西在唐宋的知識分子中一直有,卻一點也沒有被低俗化。
第一流的宋代知識分子
唐宋知識分子美學修養和事功是合在一起的。王安石和蘇東坡是當時新舊黨爭的兩個代表人物,可是他們私下是可以在一起下棋作詩的好朋友。在人的世界裡,他們彼此欣賞,在政治的世界裡,他們對立分歧。我一直希望台灣有這樣的事,因為這才是知識分子的典範、人的典範。 司馬光和王安石在政治上也是對立的,司馬光從官場上退下來,花了十九年寫了本<資治通鑑>,為歷史留下一部書,這並不是「失意」,因為知識分子的終極關懷 本來就不是做官。王安石死後,司馬光重新執政,他馬上召蘇東坡來寫王安石的祭文,他們不讓小人落井下石,要肯定王安石的作為。我們看到美學修養不只是寫詩,他其實是一個人性情上的恢復,性情上的包容、寬容、大器。
  因為新黨的關係蘇東坡一直被下放,烏台詩獄時,對他是個考驗,當自己被否定時,蘇東坡反而找到了他的生命座標。他流放到黃州時,一天喝了酒,被別人推倒在 地上一瘸一瘸的回家,他卻寫信給朋友說[自喜漸不為人所知],回家後寫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忽然發覺,沒什麼好爭奪的,蘇東坡從那 個時候救回了他自己,他最好的作品都是這個時候寫出來的.此後,他的命運並沒有好轉,可是他卻越貶越高興,當懲罰不再是懲罰時,生命就可以海闊天空了.我 們看到美學修養其實是一種生命情境.為自己找回本性並不難,因為它本來就存在,只是讀書讀得太多,把它扭曲,污染了,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書要越讀越多,可是要把知識份子的驕傲拿掉,把謙卑完成,回到很自在的狀況.
理性與感性
下面,我很想用一首常和朋友聊的詩,談談中國知識份子美學修養中最完美的生命情操,也對今天理性與感性的平衡話題 作一個結束.這是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你知道我有夫.可是你送了我一對明珠.一個難題出現了,這女子的第 一個反應很有趣,她說[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她非常感動,於是把明珠繫在紅裙子上,很珍惜.眷戀的感覺,這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可是她又有點不安[妾 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她的家世很好,是有禮教的,丈夫是朝廷中有頭有臉的人物.這兩句的回答是理性的,不同於上兩句的感性.接著她要拒絕了, 可是她拒絕得非常委晚,[知君用心如日月,誓擬與夫同生死],她說,我知道你是個光落的人,可是我與我的夫君也決心同共生死,所以結論是[還君明珠雙淚 垂,何不相逢未嫁時],我把你送我的明珠還你吧,為什麼未婚時沒有碰到你?
人有現實中的緣分,也有不可解的緣分,雖是不可解,仍然很值得珍惜,可是理性與感性要能平衡,才可以有美學修養來處理生命中常常出現的兩難,這種兩難成為一種對知識份子美學修養的考驗,這美學修養是知識份子追求知識的起點,也同樣是終極關懷.我們共同希望,這個社會上的知識份子,能找回美學修養,她不僅是對音樂美術的喜愛,同時要把美學修養變成情感性的.對待人的態度,也就是一種觀照與尊重,它同時具備了情感的敏銳度,和理性的節制,我覺得情感的豐沛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了情,理性只是乾枯的僵化教條而已,要知道什麼是愛.關心.牽掛.眷戀,然後理性發揮作用,把情感處理得好,處理得當,生命才圓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