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5, 2016

《蒋勋说唐诗》阅读笔记

我常常觉得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 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的一个感觉是,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 依附。所以当我们在阅读一个完美的文化作品时,要比较清楚如何把自己重新定位,也应该知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努力。
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伟大的文学吧。总之,唐宋之后,诗词到现代已经都快没落了。非常可惜的一件事。读的人少了,写的人更加少。诗和远方还是我喜爱追求的人生。
我总觉得诗是一个遗忘的过程,越忘得干净它越容易跑出来跟你对话。我相信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跟经验。
先背下来,或者至少要多读,在脑海中形成印象。一些专家很爱分析文学背后的一些事实或者猜测作者的意图,研究的太深了反而失掉了诗歌带给我们的共鸣和纯粹的感动。

王维的诗暗示性很强,非常像禅宗的偈语。他讲的好像是现实,又不是现实,只是讲生命的一种状态。

我一直觉得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 抗。从繁华到幻灭是一种修行,从幻灭到繁华是不是也是一种修行?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修行状态。每当看到一个没有过热情,没有过燃烧,只是在庙里枯坐的生 命,我会感到害怕,因为我觉得那样是修不出什么的。这样的生命没有沉淀,也没有积累。

增加生命的厚度是一种很高级的修行,如果只是维持一种状态,生命未免太单薄,太不精彩,我会觉得是一种浪费。

在创作里加进个人的主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有了个人的主观,读者就可能与你对抗。如果大家对创作感兴趣,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我教学生创作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让他将一篇文章拿出来,把所有主观的句子删掉。有客观叙述的习惯与能力,是创作的开始。

说起来我写的东西大都是非常主观的,所以压根还没有入门呢,培养自己客观叙述的习惯。

在阅读诗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更多的对话。

没有更丰富经历的人生,是没有办法做这些对话的。

人与人之间,一是生离,二是死别,其实并没有第三种结局。

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要珍惜在一起的过程。

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生命开阔的过程。文学让生命可以包容更大更多。

不论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生命的角度来看,都不能单纯的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优劣,带给人的感动是不一样的感动,是不同生命经验的感动。


我相信繁华在回忆当中会越来越被夸张---这 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人生命里最好的部分。我对很多朋友说,我向你介绍的巴黎,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我二十五岁时在巴黎读书,我介绍的巴黎其实是 我的二十五岁,而不是巴黎。我口中的巴黎大概没有什么是不美的,因为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很少会有不美好的东西。即使穷得不得了,都觉得那时的日子很漂亮。

所以人都是很难克服主观偏见去看待事物,在美学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美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一件事,喜欢也是。

我想李商隐有一点参禅的经验,当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华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更大的企图心是回来做自己。回来做自己是更大的野心,在所有东西都追求完了之后,这个野心是更难完成的一部分。

诗仙和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 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 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时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 炼。”

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抗。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常常因为我们看不见,变成不存在;可是看似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在意,也会变成存在。 在 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在自然当中,一切事物都是无情的状态,人的生死,或者花的开放,都是 无情的。可是就情感部分而言,人们会觉得,一朵花落了,虽然是一种凋零,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又变成对无情事物的有情解释。

真正的华丽是在回忆当中才发生的,真正身处华丽当中的人反而没有感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