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传统如何同本土文化接轨?如何使一些国家消除顾虑,让汉语教学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中国学生来说,“愚公移山”、“孔融让梨”是传统的美德,可把这些故事讲给别的国家的学生去听,却不一定能接受。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就多多少少遇到了价值观差异的挑战。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究竟是应当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还是要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的不同?
为了提高汉语的国际化水平,必须加强培养本土教师的力度,只有扩大本土教师的规模,才能使汉语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许琳认为,培养本土教师主要面临三方面 挑战。第一,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削减了教育预算,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外语教师的经费预算。由于汉语教师队伍在这些国家没有形 成规模和气候,没有能力与当地政府进行讨价还价,因此这些国家的本土汉语教师数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第二,国内各大院校对外国的汉语教师的培养能力不 够。第三,由于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和话语体系的不同,很难培养出合格的、适合当地情况的本土教师。
许琳说,为解决这些问题,孔子学院计划先从国内派教师到当地教学,稳定汉语教师的队伍数量,同时加大对本土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时间,使本 土专职教师队伍达到一定规模。邵一峿则建议,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应加大对外国的汉语教师培养、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奖学金名额和培训的名额。
如何通过外交、教育和文化等有关机构的协调努力和积极推进,打消对方顾虑,减少签证等方面的麻烦,是未来孔子学院在亚洲地区扩大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记者接触的有关人士均表示,孔子学院的建设事实上就是一种公共外交。办好孔子学院不仅可以提升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学院是中国与外国“人民对人民”交流的最好平台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