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按照一般的说法有所谓的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在十七世纪前后,到了十九世纪有了学院派汉学,现在更有了中国学的概念,其中有一脉相传性,也有变异性。有很多人讨论过了,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想说的是“对话,是基于什么的对话”
首先是基于原典和文献的对话,虽然有一部分被介绍到海外,可有很大的一部分还没有被有效的翻译,很大一部分归因于对原典的理解问题,同一部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二,这种对话是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对话。(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对话,如果文化是相同的,那么这就不存在什么对话可言,正因为有这种差异,所以这正是建立在了解、理解之同情,我们看看自从十九世纪以来,这些国外汉学家,就是因为他们读了中国的这些著作,读了这过这些书,不仅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中国的价值观,才是的对中国的研究更深入,产生切实的同情。(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要强调的是应该建立在当代学术和文化的理解基础上,就是说,你和古人为友,读古人的著作,最终还要回到当代问题上,就是说汉学有它的历史性,同时还有它的当代性,这点从我很浅陋的了解来看,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的理解多于对当代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当代学人的理解。通过我们和他们的交流,可以说他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全面。(刚才...也提到)对当代文化的理解里必然要涉及到当代政治和权利的问题,是她会影响到当代的学术研究,这一点是我们不必回避的。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术研究真正进入到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主流文化的影子,但是也不乏当代学人的一些独立的思考
这是我讲这个对话应该建立的三个基础之上,一二三...
第三,我想借机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做一下宣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